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【壮丽七十年|人物】吕秉臣:要在塞罕坝上做出一番事业

日期:2019-09-18 点击数:

前言:新中国成立70年,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东北林业大学也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,从稚嫩走向成熟。70年间,一代代东林人薪火相传、初心不改,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力量。学校推出“壮丽七十年|人物”栏目,讲述东林人的奋斗故事,展现东林人的时代担当。

“人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,才不负所学,不负青春。”这句话为年轻时代的东林校友吕秉臣划定了整个人生轨迹,包括他在内的47位东林学子,用青春与汗水为祖国勾画了“无山不绿,有水皆清,四时花香,万壑鸟鸣”的青绿山水图。

 

  在东林的青葱岁月

现已81岁的吕秉臣出生在吉林长春,1958年高考后,他怀揣一纸录取通知书和为祖国林业建设做贡献的美好愿望,带着简单的行囊,迈进了东北林业大学前身——东北林学院的校门。

学校考虑到,这些大学新生作为未来的林业建设者,将来要冲锋在林业事业前沿,要亲近自然,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繁重体力劳动。于是,按照学校统一安排,吕秉臣与同学们来到了帽儿山实验林场,完成了四十多天的劳动课。

“这四十几天特别让人难忘,我们这些刚迈进校门的学生,大部分人没干过农活,又新鲜又乐趣,很累,但是很充实。”吕秉臣说,1958年是个丰收年,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步伐,秋收、伐木、挖地窖、夜里在田垄放哨驱赶野猪,吃自己收获的粮食格外香甜。

大学四年中,各位师长们给吕秉臣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,尤其是讲授植物学的周以良老师。“周老师非常有特点,没有课的时候穿衣很随便,头发都不梳,但是遇到有课的时候,一准儿西装革履板板正正地进教室。”如果说,最初同学们被这位周老师吸引是因为他独特的着装习惯和“小兴安岭植物王”的雅号,那么后来同学们对他的崇拜,则完全是因为被周老师渊博的学识折服了。吕秉臣回忆,有一次外出实习,有个男同学跑来找周老师,手心里托着一茎随手在路边折下的花,嘴里说着向老师请教,挤眉弄眼要考验周老师。周以良扫了一眼那花,很简短地回答说,“这是人工栽培的十字花科植物,是什么,你自己查查吧。”原来,这是附近农户栽种的萝卜——一朵萝卜花。

时光匆匆流逝,吕秉臣仍然能清楚记得刘成栋院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,“刘院长说,人在35岁之前一定要做出点事业,才不负所学,不负青春。”带着这句来自师长的期盼和勉励,吕秉臣选择了艰苦和挑战,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,将24年的青春和心血,倾注到塞罕坝。

  在高寒苗圃创造优秀业绩

那时候的塞罕坝,生活条件艰苦,自然环境恶劣,在漫长的冬季,满山冰雪会封闭它与外界的交通联系,最低气温能达到-42℃,有时候晚间睡下,第二天一早头上甚至会结霜。最初的一个月,同学们留在生活条件较好的总厂驻地,作为适应性过渡,一个月之后,大家被分派到各个工作岗位,吕秉臣承担的任务是到响水苗圃做育苗工作。

响水苗圃是山腰上的一块小盆地,因山泉水叮咚作响而得名。距离盆地20多公里路的是吕秉臣等人的驻地,靠养羊种菜解决基本生活需求,要出门就得坐牛车。

响水苗圃是没有开垦过的生地,加之气候格外高寒,比之其他同学,吕秉臣的育苗工作遇到了更多困难,在种子破芽期间和幼苗栽种前后,甚至没法睡个整觉。“掌握时间比较难,因为栽得早了,低温会冻死幼苗,栽得晚了,生长时间就要被压缩。为了配合下种时间,种子破芽的时机也得控制好。”看天气仍然寒冷,而种子已经有破芽的迹象,赶紧把暖炕温度降低,推迟破芽,或者天气已经转暖,而种子的状态还不适合下种,就赶紧把炕烧热一些,催促破芽。下种之后也有格外的担忧,若是前一天低于2℃,第二天就要准备预防霜冻,点火升起烟雾驱散水汽,防止霜冻造成幼苗死亡。

1964年,吕秉臣结婚,租住了老乡的房子,一个箱子、木头架子、水盆,几乎就是小两口的全部家当。响水苗圃人少,妻子在医院的财会工作也十分繁忙,孩子四五岁之后,没有幼儿园,也没有同龄的玩伴,就显得尤为孤单,经常自己跑到当地老乡家里去找其他孩子玩。孩子这孤单可怜的模样,格外惹人心酸,后来大家组织了一个特训班,把距离较近的分场的孩子凑在一起,请了老师来授课,这才暂时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。

住在地域偏僻的响水,偶尔会与野兽来个遭遇战,吃着饭发现房梁上趴着一条蛇的事时有发生。虽然在没有相应动物保护措施的年代,狍子、野鸡等野味经常被端上餐桌,但那时野生动物对人的威胁也更大,再没有什么事比食物短缺的冬春季节遇上狼更恐怖的了,驻地羊圈里的肥羊格外令狼群眼馋。

“有两次,半夜听到狼嚎,早晨出来一看,羊被咬死好几只,内脏都被吃掉了,剩下的羊都缩在一起吓得瑟瑟发抖。”还有一次,吕秉臣骑马去总部的时候,与狼正面遭遇,就堵在距离他二百米的路中间。他虽然害怕,但努力挺直了身体,大声叱喝,挥舞马鞭制造刺耳的声音,狼虎视眈眈地慢慢后退,直到一人一马距离它仅有四五十米的时候才轻轻溜走。

辛苦付出总有回报,在1965年机械林场的先进苗圃评选中,响水苗圃获得殊荣,这弥足珍贵的荣誉证书,却在后来毁于鼠蚁,但吕秉臣依然记得奖状上的题词:“身在深山怀革命,艰苦创业引为荣”。

吕秉臣在塞罕坝(右一)

  “艰苦奋斗的精神,是个人事业的起点”

1979年,吕秉臣离开了响水苗圃到总厂当副厂长,主要负责主管护林防火等工作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见证了塞罕坝的防火巡查手段,从骑马巡查,到“摇把子”报告火情风险点的技术革新。

在坝上的第24个年头,吕秉臣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塞罕坝,他调离后没有几年,“摇把子”时代就彻底终结,用上了无线电通讯设备,后来实现了4G信号覆盖。现在甚至为森林防火和扑火研发了APP,配置上定位终端,实现护林员的定位管理、实时监控、签到提醒等,提高了护林员的管理水平。现如今,在旅游高峰期的5月-10月,汽车行驶在坝上公路,在值守区巡逻的护林员会展开手中的小旗,面向公路敬礼示意,“防火有责”的提醒在那肃穆的敬礼中传递给来访者。

从1962年至今,东林人在塞罕坝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当初的风沙咆哮之地变成如今碧涛滚滚的万顷林海。无论科技如何更新,防火制度规范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改变,以东林人为首的第一代管理者确立的“打早、打小、打了”的森林防火理念和扑救目标,依然在一丝不苟的被执行和遵守。

今年7月,精神矍铄的吕秉臣再次回到母校,看到高楼掩映、绿意葱茏的校园,看到年轻学子们洋溢着热情的笑脸,他感慨的说“母校培养了我敢于艰苦奋斗的精神,这是我个人事业的起点,希望小学弟小学妹继承这笔宝贵的财富,为自己、为祖国做出更辉煌的事业。”